革命老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09年06月17日 文章点击数:2969
当前,有的人乃至政府部门依然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或产生误解,认为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就是发展经济,经济上去了,文化自然而然地也就上去了。这是导致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缓慢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经济建设代替不了文化建设,要搞小康要建设现代化,就必须下大力气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一、文化建设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它解释着一个社会的全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在经济上作为硬指标建设以外,必须注重文化上的软指标。软指标可以加速硬指标的实现,也可以延缓硬指标的达成。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有:
1.文化可以成为地方特色和区别于其他农村的标志。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对于老区蔡家崖而言,它是曾经的晋绥边区政府所在地。这种独特的老区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与老革命的朴实作风,至今仍起着重要作用。而晋绥革命纪念馆也使得该村在旅游上占有优势,每年的许多旅游对于本村和周围几个村子都有很强的辐射力。
2.文化使人们的团结具有了共同的基础。由于有了共同的文化,所有的人对于当地都有很强的归属感。共同的语言和习惯使居住在此的每个村民都有相同或类似的价值观,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则不利于地方的凝结,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文化使村民的素质得以提高,生活质量随之提升。现代社会是知识的社会,任何一个缺乏文化基础的人都很难生存。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依赖于良好的素养与深厚的知识储备,缺乏文化的支撑使得村民的生活非常空洞而没有情趣。因此,在农村必须重视文化建设,依靠各种手段和措施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当前革命老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不少基层领导和农民都是重经济轻文化,重物质轻精神。普遍的观点是市场经济社会,没有钱都是虚的,赚钱才是硬道理。调查显示,该老区农民中,小学与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 72 . 39 % ,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 4 . 68 % ,大专以上比例仅为 0.32 % ,农村文盲率达到 13 . 8 %。在文化素质方面,最主要的是农民极其缺乏科技知识。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没有掌握多少科学文化知识。而且由于农民的短期行为意识和家庭经济的有限资金也导致不少农民未进行科技投资。这种状况限制了农民的视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科学知识的缺乏,也是助长农村各种封建迷信泛滥的重要原因。
2.公共机构的运转和人员配备不足。农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传承,但缺少专门的机构对这些文化风俗进行研究和传播,公共机构运转和文化产品服务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播人,近几年出现的许多新文化对于农村人是极为陌生的。在晋绥政府时,有人去教唱歌、跳舞、认字、打球等文艺活动,而现在机构完善了,却没有执行人了。据当地文化管理部门的同志讲,尽管各乡镇都设立了文化站,配备了专职文化管理人员,但近年来,有的文化站已被挪作他用,更多的是被改作门店出租生意,检查时挂挂牌子或就地改行。而新配备的人员大多对业务不熟,素质不高,大多工作缺乏热情,愿意从事农村文管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少。
3.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据调查所知,村里的文化设施基本上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已经基本不能使用。没有媒介,文化自然没办法开展活动的。总的来看,经济实力较好、历史上文化比较发达、基层领导重视、大多数农民又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地方,文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都达到一定水平。而经济比较落后、基层领导不重视、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的地方,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就办得差些,有的地方甚至是空白。由于投入不足,农村许多文化机构无法运转,有的陷入瘫痪状态。
4.经济条件落后,导致大家对于文化需求不高。如前所述,那些愿意参加文艺、文化活动的中年人都是无所顾虑,没有多大压力的人;而真正家里有孩子的家庭,对他们而言主要矛盾是夫妻双方如何能为子女创造条件,而无暇顾及其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告诉我们,在物质基础尚不牢靠的前提下,精神需求只能成为一种奢望。[NextPage]
三、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1.将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老区发展总体规划。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内容,而且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内容。小康目标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经济是其基础,培养四有新型农民是其内在要求,优美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其基本的标志和条件。基层政府一定要将文化建设作为年度的考核目标内,可以设立具体的考察指标,在文化上制定五年或十年规划。
2.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活动。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农村的文化活动也是数不胜数。但这些文化活动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就需要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创新。但是由于农村文化市场还处于发育初期,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还不够有力,有些贫困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还十分匾乏,一些传统节日里传统文化活动夹杂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和低级庸俗等不健康思想,处于城市文化中的低俗边缘文化,也不同程度的流向农村,使农村娱乐市场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扫除精神垃圾。
3.广泛开展兴建文明镇、文明村活动。文明村户的评比,可以把将教育、引导、制约和激励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群众评议、挂牌表彰,激发大多数人的荣誉感,形成以多数人促少数人,以少数人带多数人的社会氛围,唤起和增强农民争先创优向上的进取意识,努力形成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良胜运行机制。这是一条使农村文化建设进村入户到人的有效途径。
4.利用好农村科普室、文化室。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而要提高人的素质,必须从基础做起。为此,在农村必须扎实搞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堵塞新文盲产生的源头。 2004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指出,要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政府应充分利用文化站、文化室等多种渠道,为农民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技信息,推广实用技术,发挥科学技术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通过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宣传普及工作,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5.以县镇为中心对农村文化进行辐射和网络文化建设。文化设施、文化设备是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是开展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也是文化建设所必备的。要加强贫困地区文化站的建设,文化站对农村文化工作负有管理和指导的职责,在人员配备、用人机制、内部管理和办站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文化站新的运行机制,以增强文化站的活力,成为文化扶贫的基地和枢纽。在地广人稀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扶助受益面广、灵活实用的活动文化馆、站,即集影视放映、文化演出、图书展览为一体的流动文化车。
6.加强城乡文化结合,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加强各大专院校与广大农村的联系,可以定期下乡,与农村中的同龄人或中青年人结成对子,为他们讲解科技文化知识。与农村学校建立关系,定期来小学或中学教书或其他形式的送知识。将文化的种子撒遍农村,生根发芽,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综上所述,新农村文化建设是长久之计,必须做出长期的规划,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同时配备专业资金与专业人员的支持等才能建设好新农村文化,也才能更好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来源:《老区建设》2009年第4期)